<ruby id="3m4aq"></ruby>
    1. <u id="3m4aq"></u>
      <source id="3m4aq"></source>

      <tt id="3m4aq"><address id="3m4aq"></address></tt>
      您現在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政策法規

      政策法規

      中國科學報: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機制應體現“發展性”

      來源: 發布時間:2023-03-01 瀏覽次數:

      近期,隨著歲末年終的到來,高校教師又要面臨年終考核評價。最近有許多教師自嘲,與可以數篇數、數經費的論文型和項目型教師相比,教學型教師可能最終教了個“寂寞”。這一現象引發了人們對于相關問題的討論。


      何謂“發展性評價”


      年底考核作為高校教師考核評價的重要一環,集中體現了教師一年的工作和成效。一般而言,高校教師的年底考核報告字數要求控制在800字以內,再分組或分專業評定等級。從工作時間分配和成果來看,目前教師可分為論文型、教學型和項目型三類。近年來,為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機制變革,國家多部委密集發文。特別是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后,國內各高校紛紛開展發展性教師考核評價(以下簡稱發展性評價)機制變革。現在,教師的考核評價內容通常涉及三種職業活動——教學、科研和服務(校內服務和校外服務)。鑒于績效評價的主導邏輯日益增強,以及高校間的競爭壓力加劇,政府和高校往往致力于提高學術產出的數量和質量,對收入和聲望的追求也促使教師將更多時間用于科研。

      正如美國學者貝斯所言,“必須承認存在著一種非常現實的需要,即所有教師都應該平等地接受教學、科研和服務的三重權利,由于這三個部分提供不同的獎勵,因此每位教師的合同應考慮到該成員的優勢和訴求,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質量”。從這個意義上看,發展性是必然基于差異化、分類評價機制而言的。

      發展性評價機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進,但改進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存在具體指向,并且這個指向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教師職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及其階段性目標的不斷確立而發生動態變化。什么樣的考核評價機制能體現發展性?就是在評價理念、內容、指標以及結果應用等方面實現了根本轉變,超越傳統的單一化、靜態化的評價觀,以動態指標、動態效果以及考核評價的實效性等機制設計,不斷深化對教師考核評價“評什么”“怎么評”“評價反饋”等根本性問題的認識。首先,在評價理念上,應堅持將發展性思想貫穿于教師考核評價的全過程,堅持實效性考核與潛在性跟蹤相配合,使教師考核評價機制由“指揮棒”升級為“助跑器”,將考核評價從低層次的“為稻粱謀”提升到“為學科謀”“為社會謀”的高層次。其次,在評價內容上,有必要根據不同學校層次、年齡階段、職稱類別、崗位類型教師的發展訴求、身心狀況、工作側重點,引導教師在教學、科研和服務等方面承擔差異化的任務與工作,相應的評價內容亦有所區分。再次,在評價指標上,發展性評價機制是在指標框架下,利用各類數據試測并不斷優化的過程,需要不斷利用各級各類高校教師教學、科研等工作的多種動態數據信息、相關環境數據信息反映新問題、新變化,需要常態數據和社會調查數據相融合。最后,在評價結果上,運用發展性評價結果,構建高校與教師之間共享教師發展數據信息、共擔職責、共促發展的新型契約關系,并通過及時的評價、分析、預測和信息服務合理調整相關政策,設計新的政策舉措。


      發展性評價代表未來趨勢


      發展性評價機制變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調動整個高校教師群體的積極性,而非某個或某部分在考核評價中受益的個體。也就是說,該評價機制變革成功與否的判斷依據,是其是否得到絕大多數教師的認可與贊同,是否能讓教師秉持從容淡定的心態潛心工作,而不是在制度的壓力下惶惶不可終日。如果考核評價不但沒有提高個體積極性,甚至為其帶來了更多困擾與壓力,則必須對評價機制進行反思。

      從實踐操作看,教師考核評價主要可分為獎懲性和發展性兩種模式。隨著高等教育評價改革的深入發展,關于這兩類評價模式出現了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獎懲性考核評價既提高了考核評價管理的效率,又能依據客觀結果對教師作出非升即走、非升即轉、非升即降等崗位變動,以及學術資源多寡等獎懲決定,有利于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這是當前我國各大高校的通行做法。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發展性考核評價秉持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更加強調教師專業發展情況,能實現高校、教師、學生的共同發展,代表著考核評價機制變革的未來趨勢。目前,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河南大學等高校紛紛進行發展性評價機制變革,在個性化評價管理、教學質量提升、反思性評價等方面積累了有益經驗。

      事實上,兩種考核評價模式都有其合理性,但會隨著高質量發展這一時代主題的興起,以及高等教育矛盾轉移而發生主次關系變化。盡管獎懲性考核評價模式在理論上可解決某些發展性問題,但經過層層簡化或替換后的現行考核評價機制,實質上已經成為一種不允許失敗的制度設計。同質化、形式化的考核評價和簡單、直接的結果責任追究,使教師陷入必須不斷發論文、寫專著、報項目、拉橫向的“學術怪圈”中。尤其是在教書育人工作中,絕大多數教師得不到獎,也沒受罰,成為“無底洞”式的工種。

      此外,在構思發展性評價機制設計時,還應考慮新機制變革研究與實踐所呈現的問題——對在評價標準細化的過程中體現差異化的關注不足、尚未涉及如何建立科學有效的機制和系統應用設計架構、發展性評價與促進高校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調整結合度過低、對推進高校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貢獻度不高等。這些問題均需要在相關探索和實踐中進一步拓展和深化。


      多路徑促進發展性評價機制變革


      發展性評價機制變革是一項涉及主體多、內容廣、論域寬泛的系統工程。其中,開發發展性評價機制是基礎,構建分類評價體系是核心,搭建評價反饋機制是重點。

      作為基礎工程,對發展性評價機制的開發主要包括評價理念、評價內容、評價指標和評價程序四個方面,其中涉及考核評價技術、分類評價指標數據分析機制研究,以及高校教師動態數據信息、相關環境數據信息匯集的及時可靠保障機制研究。這些都是通過系統平臺實現的,因此需要同步開發系統應用平臺,并同步研究開發基于大數據平臺和社會調查的數據庫系統、自主數據信息更新系統、技術支持系統等。

      在構建分類評價體系的工作中,首先要完善教師考核分類評價標準,結合高校類型、職稱等級、研究類別、學科屬性、職業生涯階段等關鍵指標,建立科學性與針對性相結合、實效性與潛在性相融合、獎懲性與發展性相配合的動態評價標準,鼓勵每位教師追求卓越。其次,要促進教師考核評價方式的優化。具體包括堅持以質量為導向、注重以創新質量為導向的評價理念,實施基于同行評議的學術代表作評價,采用基于大數據的多維評價方法等措施。最后,要有健全考核評價的配套制度等措施,既要優化教師考核評價管理結構,切實發揮評價管理支撐服務作用,也要明確界定考核評價管理崗位職責,確保管理團隊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在搭建評價反饋機制的工作中,要建立有助于教師發展性評價結果應用和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相結合的評價反饋機制,既能促進評價結果及時有效地運用和及時公開反饋,又要為提升政府高等教育治理能力服務,可基于對相關機制的應用,促進建立政府、教育研究機構、技術開發及運行維持專業機構、學校聯動合作的保障機制,研究形成國家與地方政府之間、地方政府與高校之間、各高校之間的新型發展關系。


      文 |張曦琳(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校聘副教授)

      稿源:中國科學報


      QQ在線答疑: 2415223926(工作日8:30-16:40)
      全國服務熱線:0791-83652506
      對外合作手機:18779111118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宏福大道2888號  郵編:330100     版權所有 ? 江西應用科技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ruby id="3m4aq"></ruby>
      1. <u id="3m4aq"></u>
        <source id="3m4aq"></source>

        <tt id="3m4aq"><address id="3m4aq"></address></tt>
        欧美精品一区